中
EN
导航
首页
关于我们
中心介绍
组织架构
规章制度
师资队伍
项目负责人
博士后研究员
工作人员
技术支持
科学研究
学术分中心
软物质科学分中心
生命软物质分中心
软物质功能材料分中心
交流合作
科研支持
材料与器件软物质仪器...
生命软物质仪器平台
气溶胶与霾研究平台
科研成果
招生培养
招生简章
培养方案
联合培养项目
奖学金
人才招聘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刘瑶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基于二...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质轻、柔性、可通过溶液法大面积低成本加工等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开发膜厚不敏感的阴极界面修饰材料从而实现高效稳定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对有机光伏器件的大面积涂布生产及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机光伏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本研究将具有三维笼状结构的二氮杂双环(简称DABC,结构如图1所示)引入分子骨架,通过进一步调控p-功能模块的尺寸,创制电活性紫罗烯聚合物材料新体系(图1B)。DABC刚性结构与较高的电子云密度赋予了此类紫罗烯材料优异的热稳定性及不依赖于p-功能模块结构的强大功函数调节能力,可有效减低包括Ag、Cu和Au在内的多种金属电极的功函数(图1C)。图1.(A)二氮杂双环基离子基团降低金属电极功函数示意图;(B)三种电活性紫罗烯化学结构示意图;(C)空气稳定金属(Ag, Cu, Au)及经过三种紫罗烯修饰后的紫外光电子能谱和扫描开尔文探针示意图 得益于超强的金属电极修饰能力、电荷提取能力以及与活性层良好的兼容性,基于NDI-DABC和PDI-DABC阴极界面修饰层厚度达到100 nm以上时,PM6:Y6体系依旧能够稳定输出高效率(图2A);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谭占鳌教授课题组《Angew》:基于三苯胺衍生碳点...
在碳点合成过程中引入具有非共平面结构和高载流子迁移率的三苯胺基团,成功制备了两种具有固态荧光特性的碳点,进一步将碳点作为发光层构建得到多色高性能电致LEDs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谭占鳌课题组《Adv. Energy Mater.》:多齿配位...
将具有多配位点的肟酸基材料2-(2-氨基噻唑-4-基)-2-羟基亚氨基乙酸乙酯(EHA)掺入PbI2前体溶液中,使用两步法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EHA的多齿配位效应可以将PbI2胶体簇连接和整合,实现在PbI2前体溶液中的预聚集,促进钙钛矿薄膜的后续晶体生长进程。同时,EHA可以通过多齿配位连接晶粒并填充晶界,有利于电荷转移和钝化Pb-I反位缺陷和碘空位缺陷。因此,最佳器件的效率提高至24.1%,并且具有出色的湿度和热稳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新一代发展潜力巨大的太阳电池,它具有低成本、可溶液加工和光电转换效率高的优势。为了实现最终的商业化目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需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上需要进一步突破。晶体生长调控已成为减少晶界和钙钛矿薄膜表面缺陷以获得更好光伏性能和稳定性的有效解决方案。肟酸材料在氧化物矿物的浮选中作为选择性捕收剂已被成熟地使用。这种材料表现出很强的配位效应以及对铅的高度选择性,在控制晶体生长和钝化钙钛矿薄膜缺陷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图1 EHA模拟理论计算结果与晶体生长动力学本研究将具有多配位点的肟酸基材料2-(2-氨基噻唑-4-基)-2-羟基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刘永春课题组《Nat. Comm.》:华北地区沙尘减排...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气溶胶与霾研究室刘永春课题组建立了基于外场观测计算真实大气颗粒物上氨气摄取系数方法,并首次报道了氨气在实际大气颗粒物上的摄取系数(γNH3)为2.2×10-4-6.0×10-4;发现至2018年以来华北地区降尘减排导致颗粒物酸度以0.23±0.06/年的速度增加,进而导致氨气的摄取系数以6.24±0.97×10-5/年的速度增加。本研究揭示了大气污染物一次排放与二次生成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并为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数值模式模拟提供了重要动力学参数。
软物质中心系列讲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10月4日下午,高精尖中心邀请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校客座教授席北斗研究员开展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专题讲座,吸引了大批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并参与。报告由中心袁其朋主任主持。 讲座开始,席北斗老师指出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减污降碳协同难度大,要实现“双碳”目标和减污降碳协同,我国需要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所需的碳排放和污染物减量,以及过程中要付出的努力,都要远高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接着席北斗老师介绍了国家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引出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发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协同作用。从我国百亿吨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现状到我国尚有巨量大宗固废缺乏经济合理的处置利用途径,席北斗老师深入介绍解决目前环境困局的方法在于严格遵循低碳生态理念,从工业及园区减污降碳、城乡区域多介质减污降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三个方面阐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路径。强化“源头减量化、过程资源化和末端无害化”的全过程控制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加强技术革新,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新能源及其配套技术;推进政策和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刘瑶教授课题组《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
文章总结了刘瑶教授课题组近5年来在创制电活性紫罗烯聚合物,发展界面分子材料设计新思想方面所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刘瑶教授课题组《ACS Appl. Mater. Inter.》:...
本研究采用一种厚度不敏感的高效子电池连接层,实现了钙钛矿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高效集成,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了1 cm2的钙钛矿/有机叠层器件,进行了电解水实验,并获得了11.2%的产氢效率。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胡君教授课题组《Adv. Funct. Mater.》:通过溶...
本研究采用简单高效的溶剂交换策略调控聚合物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时域性表达,实现聚合物网络的解离和重构,获得高强、高韧的低共熔凝胶,为解决传统凝胶材料耐温性差、成本高、低导电性及机械性能弱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谭占鳌课题组《Adv. Energy Mater.》:自组装金...
开发了一种具有紫外光过滤功能以及自组装行为的金属螯合物Hf(ACBN)4并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修饰;得益于其对氧化锡表面的缺陷填补功能以及对紫外光的有效过率,基于氧化锡/Hf(ACBN)4界面层的器件实现了光伏性能和稳定性的同步提升。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谭占鳌课题组《Applied Physics Reviews》:设...
首次证明了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可作为一种新型多功能电荷传输材料用于制备高效碳点电致发光二极管,并通过多重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等手段深入研究了界面相互作用和载流子动力学。
软物质高精尖中心谭占鳌教授课题组《Energy Environ. Sci.》: 多...
开发了具有多点配位作用的蒽醌类有机小分子,用以有机太阳能电池中氧化锡界面修饰,实现器件光伏器件和稳定性的同步提升。
工业微生物的智能抗逆与研究生的激发式交流一高精尖中心“宏德导...
为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12月13日下午,高精尖中心特别邀请清华大学李春教授在科学会堂二层会议室进行“宏德导师”主题报告。高精尖中心全体教师参加学习,本次报告会由高精尖中心执行主任袁其朋主持。
神奇的聚集诱导发光—高精尖中心彭慧晴课题组
彭慧晴课题组依据聚集诱导发光原理设计了AIE-可逆开关,AIE-彩虹,AIE-魔术等趣味实验,简单有效地向公众科普了聚集诱导发光科学的机制与发展。
高精尖中心 | “人工合成淀粉”学术报告
10月8日,应高精尖中心张一飞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蔡韬研究员于会议中心三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人工合成淀粉”的报告,该成果已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上发表。报告由中心执行主任袁其朋教授主持。袁其朋教授首先对蔡韬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人工淀粉合成研究团队将成果发表以来的首场学术报告安排在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高精尖中心表示感谢。蔡韬老师首先介绍了粮食在人类发展历史具有重大意义。淀粉在粮食中占比超过70%,全球消费超20亿吨。淀粉的生产依赖玉米、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涉及60多步生化反应及复杂的调控过程,从光能到淀粉的理论能量效率仅为2%左右。蔡韬老师所在的团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从头设计和构建了包含11个主要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化学-多酶联合催化合成。该合成路线分为C1,C3,C6和Cn四个模块,首先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合成甲醛(C1模块),然后将甲醛转换为碳三化合物甘油醛-3-磷酸(C3模块),接着将甘油醛3-磷酸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C6模块),最后聚合成为直链淀粉或支链淀粉(Cn模块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70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3
/
5
跳转到